捷克与斯洛伐克数个光伏电站即将动工
2022年2月,弘元绿能宣布拟在包头市投固阳县建年产15万吨高纯工业硅及10万吨高纯晶硅生产项目,总投资达118亿元。
而所谓BC,即是第三代电池技术中的一种,全名Back Contact ,目前多用作全背电极晶硅太阳能电池技术的统称。其实,TOPCon的发展历史也不长,2022年被视为其技术发展元年,当年实现了81GW的产能。
作为典型的平台型技术,BC技术可以与其他技术结合,形成HPBC、IBC、ABC等复合型技术。根据钟宝申面对投资者提问时的说法,隆基的选择有大量的测试数据作依据,在三种第三代技术的中试线跑数据中,BC具备较强竞争力,发电性能非常优异,降本提效空间大,其差异化的特点也符合未来光伏发展大趋势,具备较长的生命周期,是皇冠上的明珠。但当时,并没有人认为隆基会全仓这项新技术,连其自身的2022年半年报中,也只是将HPBC与TOPCon、HJT并列。也就是说,BC在第三代中具备优势,而隆基在BC中具备优势,这,就是隆基给出的理由。这种旗帜鲜明的看空言论逼得重仓TOPCon的其他龙头不得不快速回应,天合光能、晶科能源都于当日通过证券部工作人员回应了投资者关切的问题,大意都是对BC电池有储备,但坚定看好TOPCon是未来主流。
而对于BC相关产业链来说,不管是此前早已站队这一技术的爱旭股份,还是受其带动作用明显的相关激光设备、辅材等供应链公司,都已看到了市场和舆论的反应,但他们是否会在高预期下迅速上马产能,还有待观察。面临着相似的产能过剩、搏命厮杀的危机时刻,隆基用超预期地高调发言一举打出了BC技术的品牌认知度,而这次的押注,也同样符合政策端解决目前光伏行业产品同质化问题的意图。第二,垂直一体化突飞猛进,寡头之间的必有激烈一战,产业链不同环节相互踩踏的事件密集发生。
此外,加速扩产背后,必须要有足够的资源要素支撑。为什么毁约?吴俊杰老师在《光伏十年降本,一夜回到从前》中讲了个故事,某位光伏企业老总在毁约后的计算:即使我缴了违约金,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格还能赚得更多,我为什么不毁约?光伏如何构建良好的竞争生态?2021年,对于此问题,一位行业龙头董事长向黑鹰光伏分析:首要的就是所有企业都有健康的商业伦理和理念,这非常重要。赛道火热,前景可期,对所有光伏人而言,确是好事。第四种,决策一言堂,创始人独断专横迟早给光伏企业带来巨大风险。
这位企业家特别提醒:假如我们再往后展望五年时间的话,就是从现在的2023年,我们要看到未来五年中,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这才是最关键的!协鑫集团朱共山表呼吁,摆脱低层次的行业内卷,要走差异化、互补化协同发展之路。你说当年的风险是坏事吗,我觉得那是好事。
如此巨量的投资,涵盖光伏产业链上下游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玻璃、胶膜等等不同环节。其中,用地问题一直被誉为新能源电站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从土地性质到土地税的征收,在粮食安全红线之下,新能源电站的土地问题仍将持续。五、科学的决策机制不可或缺。是真金白银投资,还是配合炒作?但无论目的如何,从整个大趋势和变化来观察,结合一些更早跨界光伏企业的布局与进展来看,大量企业与资本的进入,终将冲击和改变光伏产业固有的竞争与发展格局。
最新消息是,5月24日,晶科能源发布关于签订56GW垂直一体化项目投资合作协议的公告,涉及总投资560亿元。光伏行业不是有钱就能搞的产业,他现在的门槛远超你的想象,所以不要线性思维而低估了光伏龙头的护城河而去投资一些阿猫阿狗,有可能在红火的产业链背景下你并不赚钱。第六种,疯狂扩张的同时,企业如果负债率激增,现金流紧张兮兮,库存高企,三角债严重的话就危险了。好日子,也不是对所有企业而言的。
它包涵了什么呢?诚实守信,说到做到,互利共赢,以及追求可持续发展。黑鹰光伏曾在过往的文章中提醒光伏新一轮洗牌的十大变局:第一,产能疯狂扩张,阶段性绝对过剩必然出现,两三年内产业必然深度调整与洗牌,秩序再塑,格局重构。
在房地产经济穷途末路的当口,同样以土地为载体的光伏,恰巧成为地方政府寻求产业突破口的新工具,光伏开始房地产化。总觉得我想多赚一点,多干一点,我把别人的事情干了,我把别人干掉。
此外,对于技术研发的商业化、以及未来风险,要有成熟的评判机制和反应机制。【B】商场如战场,残酷激烈。但对于以扎实的制造和技术创新驱动的光伏产业而言,如果一家企业小有成就就开始放松实体,企业家或高层把大量精力放在玩资本,老想着靠资本一夜冲天,那这家企业可能就危险了。企业战略和布局上的过分乐观,很可能导致未来的巨大困难。所以任何事,多个角度去看。保证质量,保障安全,这是一个产业的命脉和底线,也是光伏电站取得投资回报的根基所在。
黑鹰光伏统计发现,在过往四年中,已有超过70家光伏企业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双碳风潮下,光伏制造环节的扩产投资堪称疯狂。
而在干实事上,事情进展刚刚到第一步,企业家便对外宣称已经做到了第二步甚至第三部。第八种,企业管理粗放,管理与机制建设远远跟不上规模发展和疯狂扩张步伐的企业,压力和风险也不小。
光伏531的经验证明,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终究是不安全的。此外,截止目前,有24家光伏企业(光伏业务占总营收超过30%)正在冲刺IPO,这些企业业务各自涵盖组件、硅片、逆变器、分布式、检测设备、金刚线等多个领域。
但技术上的差异化往往是最难的,有些企业,你本来就是山寨版,你能做出什么差异化呢?黑鹰光伏想起两年前,李俊峰老师在与媒体对话时表示:有些企业可能要慢一些, 靠厮杀成不了赢家。二、必须具备核心技术。伴随平价上网时代的到来,更多中国光伏企业、特别是有实力的头部企业,更需加大走出去的步伐,构建一个成熟的面向全球市场的创新生态、创新体制和运营机制,由此影响、带动和引领全球合作与资源整合,保证其持续加速发展。他甚至警告,彼时一拥而上的企业,将来肯定会死掉一批。
笔者想起一位头部企业家的分析:一个人说了算的治理机制和决策机制,可能会导致未来企业巨大的风险。教训四:部分企业家好大喜功,没做就开始吹,过分浮夸,企业迷失定位,企业家迷失自我!你可知有多少企业功败垂成?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特别站在有垂直一体化优势的龙头企业的角度来看,有规模和成本优势的企业也会选择顺势降价,在产业剧烈变动的时候,杀伤潜在竞争对手,提高对行业竞争格局的把控。但行业一片大好形势下,也必然存在新的变量、风险和挑战。
教训九:很多光伏企业没有应对周期变化和寒冬的经验、准备和历练,只会过好日子,不会过难日子,潮水突然退去,立马成为裸泳者!市场竞争太残酷,经营企业太辛苦。回顾光伏行业20年,总是有那么几年,总有那么个阶段,整个行业的舆论环境你好我好大家好,有褒奖,只说好话。
为什么呢?因为它发生在我企业还小的时候,如果我企业一帆风顺做到很大的时候,再发生大的错误决策,那很有可能企业就垮掉了,那很可能是致命的。三、扩产必须要有足够的资源要素支撑。过往十年,大量光伏企业和相关个人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如果过于依赖某一国家或区域市场,一但政策或市场有变,公司的生存就可能立即陷入生死存亡的境地。
但我们也看到一些光伏产业链上的不同企业,营收规模十几二十亿,甚至小几亿,企业的管理层或是老大已经在夸夸其谈基业长青,全球著名,全球顶尖品牌。稍微长远来看,一体化带来的结果会如何?黑鹰光伏认为,其一,很多企业从头到脚一样粗,不同产业链的产能加速膨胀;其二,每个企业在产业链不同环节都想争第一,争前三,竞争加剧;其三,人人守护供应链护城河,不同环节彼此乱战、彼此踩踏、残酷竞争必然出现;其四,垂直一体化企业依托自身上下游协同优势,加大价格战力度,挤兑二三线企业;其五,随着竞争格局的动态变化,一体化部分环节竞争力缺失,可能成为一些企业的负担,影响其整体竞争力。
一旦激烈洗牌,一些在温水中生活的舒舒服服的企业立马倒闭,产业一片惨状。营销的差异化,可能就是比较容易达成的。
自2016年开启产业化量产到2021年市占率达到91.2%,PERC用了5年的时间,产业步入n型时代,下一个五年谁主沉浮?第六,跨界成风,金钱涌向光伏,冲击并改变产业固有竞争格局!双碳趋势下,光6伏成为确定性最强的火热赛道之一,各路资本加速涌入光伏领域,跨界者可谓不计其数,鱼龙混杂。持续的创新能力与产品力,是一个志在长远的光伏企业必备的核心素质。